技术支持
芹菜的主要病害与防治
发布日期:2009/12/13

1. 芹菜斑枯病

芹菜斑枯病又称晚疫病、叶枯病,俗称火龙,是芹菜上发生最普遍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。

发病症状    

芹菜叶片、叶柄和茎均可发病。分为大斑型和小斑型,华南地区只发生大斑型,东北地区则以小斑型为主。大斑型老叶先发病,后传染到新叶上,叶上病斑多分散,大小不等,直径 3 -10 毫米 ,初为淡褐色油渍状小斑点,后逐渐扩大,中部呈褐色坏死,外缘为深红褐色且明显,中间散生少量小黑点。小斑型开始不易与前者区别,后期中央呈黄白色或灰白色,外缘聚生很多黑色小粒点,病斑外常具一圈黄色晕环,病斑 直径不等。叶柄或茎部发病,病斑褐色,长圆形稍凹陷,中部散生黑色小点。病斑上有黑色小点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。

发病特点      

该病为真菌性病害,病原菌为芹菜壳针孢菌。其中大斑型斑枯病是由小壳针孢菌引起,小斑型斑枯病是有大壳针孢菌引起。病原菌潜伏在种皮内越冬,也可在病残体上越冬。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可存活 1 年以上。病原菌借风雨、牲畜及农具传播。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。在适宜温、湿度下,潜育期约为 8 天。在温度 20 -25 ℃ 下和多雨的情况下,病害发生严重,并能迅速蔓延和流行;白天干燥,夜间有雾,或温度过高过低时,发病 重;重茬地、低洼地,发病重;浇水多,排水不良,田间积水,种植过密,土壤贫瘠,生长势差,发病重。

防治方法       

(1)  种子处理。可采用 48 -50 ℃ 温水浸种 30 分钟,再在冷水中浸 20 分钟,晾干后播种。利用 2~3 年的陈种播种,种子带菌少,可减轻病害。
(2)  农业防治。尽量从无病种株上留种;除施足底肥外,应及时追肥,防止缺肥;大水漫灌,雨后哦应注意排水;保护地栽培应注意通风排湿;该病病原菌只危害芹菜,与其他蔬菜实行 2~3 年轮作,病害明显减轻;病初应摘除病叶和底部老叶,收获后清除病残体,土壤进行深翻;保护地栽培要注意降温排湿,白天控温 15~ 20 ℃ ,高于 20 ℃ 要及时放风,夜间温度控制在 10~ 15 ℃ ,缩小日夜温差,减少结露,切忌大水漫灌。
(3)  药剂防治。芹菜苗高 2~3 厘米时,进行施药保护。保护地栽培施用 45% 百菌清烟剂熏烟,每 667 平方米每次 200~ 250 克 ;露地栽培可选喷 75% 百菌清粉尘剂,每 667 平方米每次 1 千克 。露地栽培可选喷 75%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, 60% 琥·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, 64%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, 40% 多·硫悬浮剂 500 倍液, 47%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。每隔 7~10 天防治一次,连续防治 2~3 次。广东地区常用石灰铜粉( 80 份石灰、 20 份硫酸铜粉)或石灰铜硫磺粉( 30 份石灰、 10 份硫酸铜粉、 10 份硫磺粉)进行喷撒,效果也好。

2. 芹菜早疫病

    芹菜早疫病又称叶斑病、斑点病,是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。发生普遍,危害严重。

发病症状    

主要危害叶片,也可危害叶柄和茎。病叶最初出现黄绿色水渍壮斑点,逐渐变为褐色或暗褐色。病斑稍圆,边缘黄色,直径为 4~ 10 毫米 。严重时叶柄和茎上病斑为水渍状圆斑或条斑,渐变为暗褐色,稍凹陷。高温多湿时,病斑表面生白色或紫色霉状物。

发病特点     

该病为真菌性病害,病原菌为芹菜尾孢菌。病原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及病株上越冬。春季条件适宜时,通过雨水飞溅、风及农具或农事操作传播,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。病原菌发育适宜温度为 25~ 30 ℃ 。夏秋高温多雨季节,排水不良地块,芹菜易发病。棚室栽培时,若初期出现高温多湿小气候也易发病。缺水缺肥,灌水过多,通风不良,植株长势弱,发病重。浇水不科学,如阴天或雨天浇水,浇水时大水漫灌,田间积水,都会加重发病。

防治方法

(1)  种子处理。播种前要用 48℃温水浸种30分钟进行处理,待捞出晾干后再播种。
(2)  农业防治。实行轮作可有效减轻病害;浇水时勿用大水漫灌,发病后要控制浇水量;施入充足的有机肥,并适时施用化肥,以提高植株抗病性;棚(室)内湿度大时,要适当通风排湿;白天温度控制在 15~20℃ ,夜间温度控制在温度控制在10~15℃ ,以减少叶面结露;随时摘除病叶,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,以减少病原菌,控制病害蔓延。
(3)  药剂防治。常用药剂有 50% 灭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, 50% 利得可湿性粉剂 600~800 倍液, 50%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500~600 倍液, 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, 50%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,每隔 7 天防治 1 次,共防治 3~4 次。棚室栽培,可选用 45% 百菌清烟剂每 667 平方米每次 200 克 ,每隔 9 天左右防治 1 次,连续或交替防治 2~3 次。

3. 芹菜立枯病

    芹菜苗期常见病害之一,发病普遍。

发病症状  

在温室或塑料棚室育苗期间发生死苗,病苗根部或根茎部变为红褐色,发病严重时大量死苗。症状与枯萎病近似,不易区分,只是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初期。

发病特点   

该病为真菌性病害,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。病院菌在土中越冬,且可在土中腐生 2~3 年。病原菌能直接侵入植株,并通过水流、农具传播。病原菌发育适宜温度为 24 ℃ ,最高 40~ 42 ℃ ,最低 13~ 15 ℃ 。播种过密,间苗不及时,温度过高,易诱发该病。

防治方法      

(1)  种子处理。用种子重量 0.2% 的 40% 拌种双拌种。
(2)  农业防治。加强苗床管理,科学防风,防止苗床或育苗盘出现高温、高湿;苗期喷施 0.1%~0.2% 磷酸二氢钾,可增强抗病力;苗床或育苗盘用药土处理。
(3)  药剂防治。常用药剂有15% 恶霉灵水剂 450倍液。30%瑞苗清水剂 1 毫升稀释成 2 -3 升 药液处理 1 平方米苗床。猝倒病、立枯病混合发生时,可用 72.2% 普力克水剂 800 倍液加 50%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。每隔7~10天防治 1 次,连续防治2~3 次。

4. 芹菜黄萎病

发病症状  

芹菜苗期发病后表现生长缓慢,当气温达到 20 ℃ 以上时,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绿,引起幼苗萎蔫或枯死。在高温季节成株发病叶片无光泽,叶色变暗淡,严重时叶片失绿或脉间叶肉出现黄绿相间班驳。剖开病茎,维管束变褐或根、根茎部及叶柄变为红色,根系腐烂致整株枯死。

发病特点  

该病为真菌性病害,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芹菜专化型。病原菌主要留在土中越冬。第 2 年条件适宜时,病原菌从芹菜的幼嫩细根入侵后,使植株皮层破裂或腐烂。病原菌侵入后多寄生在根或根茎及叶柄维管束中,由于菌丝大量繁殖,引起营养物质或水分向上运输受到阻碍。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,土温高或气温 20~ 32 ℃ 利于发病,气温 28 ℃ 为最适宜的发病温度。气温低于 7.7 ℃ 或高于 36 ℃ 则发病轻。生产上干燥地块或育苗畦,易发病。病原菌只侵染芹菜。

防治方法

(1)   农业防治。应与葱蒜类、禾本科作物实行 3~5 年轮作,避免连作;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,配方施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;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,雨后及时排水,严禁用大水漫灌。
(2)   药剂防治。可选用 98% 迈隆粒剂,每平方米用 60 克撒在畦面上耙入土中混持土壤湿润, 7 天后再松动土壤使残留药气散失, 5~7 天后再播种。

5. 芹菜灰霉病

发病症状   

局部发病。开始多从有结露的心叶或下部有伤口的叶片、叶柄或枯黄衰弱的外叶先发病,初为水渍状,后病部软化、腐烂或萎蔫,病部长出灰色霉层。长期高湿,引起芹菜整株腐烂。

发病特点    

该病为真菌性病害,病原菌为灰葡萄孢。病原菌在土壤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。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借气流、雨水、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,从植株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,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。病原菌为弱寄生菌,可在有机物上腐生。病原菌发育适宜温度 20~ 33 ℃ ,最高 31 ℃ ,最低 2 ℃ 。发病要求有高温条件,一般在 12 月份至第 2 年的 5 月份,当气温 20 ℃ 左右,相对湿度持续 90% 以上的多湿状态时,芹菜易发病。

防治方法

(1)  农业防治。保护地栽培要采取变温管理,晴天上午晚放风,使棚温迅速升高,当棚温升至 33 ℃ ,再开始放风, 31 ℃ 以上高温可减缓病原菌萌发侵染;当棚温降至 25 ℃ 以下。中午继续放风,使下午棚温保持在 20~ 25 ℃ ;棚温降至 20 ℃ 时;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,夜间棚温保持 15~ 17 ℃ ;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。浇水宜在上午进行,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,严防过量。每次浇水后,加强管理,防止结露。
(2)  药剂防治。保护地每 667 平方米用 15% 腐霉利烟剂 200 克 ,或 45% 百菌清烟剂 250 克 ,熏治 1 夜,每隔 7~8 天喷或熏一次。喷施的常规药剂还有 50%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000-1500 倍液, 50% 扑海因(异菌脲)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,。每隔 7-10 天防治一次,共防治 3-4 次。由于灰霉病病原易产生抗药性,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,并注意轮换或交替用药。

6. 芹菜菌核病

发病症状  

危害芹菜茎、叶。病害常先在叶部发生,形成暗绿色病斑,潮湿时表面生白色菌丝层,后向下蔓延,引起叶柄及茎发病。病处初为褐色水渍状,后形成软腐或全株溃烂,表面生浓密的白霉,后形成鼠粪状菌核。

发病特点  

该病为真菌性病害,病原菌为核盘菌。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,成为第 2 年的初侵染源。第 2 年当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产生子囊孢子,借风、雨等传播。该病在低温潮湿环境条件下易发生。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 5~ 20 ℃ ,其最适温度为 15 ℃ ,相对湿度在 85% 以上时,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。

防治方法

(1)  种子处理。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,用 10% 的土盐水进行选种,以除去菌核。经盐水选过的种子,须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。
(2) 农业防治。实行 3 年轮作。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。合理施肥,适当增施磷、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。发现病株应在其未形成菌核时拔除,并撒生石灰进行消毒。前期适当松土。菌核在 48~ 50 ℃ 的温度 5 分钟即可死亡,可利用夏末休耕期在棚内灌水、覆地膜、闷棚升温 7~10 天,以杀死部分菌核。前作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园,把所有残株、老叶、杂草等统统清理干净,并深翻 1 次,把子囊盘埋入 10 厘米以下土中。轮作倒茬,可与葱蒜实行轮作。芹菜最适宜生长温度为 15~ 20 ℃ ,这一温度范围正好与菌核的萌发和菌丝的发展相吻合,需要结合大棚内的湿度来调控其温度。如大棚内湿度较大时,棚温可适当高些,可控制在 22~ 25 ℃ ;如湿度不大,棚温可控制在芹菜的适温范围内。棚内夜温不要超过 15 ℃ 。湿度的控制:大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也就为其关键所在。大棚内杜绝大水漫灌,更不要造成畦内积水。采用隔畦错开浇水比普通浇水对控制大棚内的空气湿度更有好处。注意放风,平时坚持适时通气,发现棚内湿度大时要适当延长通气时间,并加大通风量,尽快把湿度降下来。
(3) 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开始喷药,常用药剂有 40%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, 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, 50%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1000-1500 倍液, 50%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-1500 倍液。每隔 7-8 天喷 1 次,连续喷 2-3 次即可。棚内出现字囊盘时亦可采用烟雾剂夜间闭棚熏烟,用 10% 速克灵烟剂或 45% 百菌清烟剂,每 667 平方米每次 250 克 ,熏 1 夜,隔 8~9 天熏 1 次,连续熏 2 次。

7. 芹菜细菌叶斑病

发病症状  

主要危害叶片。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的浅褐色斑点,扩展时受叶脉限制逐渐发展成多角形,病斑可相互融合,导致叶片枯死。幼苗期到收获均可发病,栽植密度大的地块发病重。

发病特点  

该病为细菌性病害,兵原菌为菊苣假单胞杆菌。病原菌可在杂草其他作物上越冬,成为初侵染源。该病发生与湿度密切相关,棚室或田间湿度大,易发病和蔓延。田间发病需借助风雨冲刷,使叶片呈水渍状,利于叶片上的病原菌侵入。

防治方法

(1)  农业防治。棚室栽培的芹菜要采用生态防治法,及时放风排湿。减少叶面结露。
(2)  药剂防治。发病前或在出现个别发病株时喷药,常用药剂有 72%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0 倍液, 77%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,每隔 7~10 天防治 1 次,共防治 2~3 次。

8. 芹菜病毒病

发病症状  

芹菜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。苗期发病出现黄色花叶或系统花叶,发病早的所生嫩叶上出现斑驳或花叶状,病叶小,有的扭曲或叶片变窄,、叶柄纤细,植株矮化。成株期发病,初期叶片皱缩,出现浓淡相间的绿色斑驳或黄色斑驳,表现为明显的花斑花叶。严重时,全株叶片皱缩不长或黄化、矮缩。

发病特点

引起发病的病毒有马铃薯 Y 病毒( PVT )、芜菁花叶病毒( TuMV )、黄瓜花叶病毒( CMY )、芹菜花叶病毒( CeMV )。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,也可以通过人工操作接触摩擦传播。栽培管理条件差、干旱,蚜虫数量多,发病重。

防治方法  

(1)  农业防治。主要采取防蚜、避蚜措施进行防治。其次要加强水肥管理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,以减轻危害。
(3)  药剂防治。常用药剂有 2% 菌克毒克水剂 150 倍液喷雾, 60% 康润一号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。每隔 10 天左右防治一次,共防治 1~2 次。

9. 芹菜心腐病

    芹菜心腐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,保护地栽培易发病。

发病症状  

发病初期心叶生长点的柔嫩组织由绿色变成褐色,然后扩展到心叶枯焦,最后心叶全部枯死。遇到潮湿的环境,心叶部会受杂菌感染会腐烂。

发病原因  

生理性缺硼和钙是造成心腐病的主要原因。芹菜是需要较多肥料的蔬菜,但也会发生因肥料过高,如氮、钾肥施入过多,或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,或高温、低温、干旱,都会造成芹菜对硼和钙的吸收受到阻抑,产生心腐病。

治疗方法  

在发病初期,使用绿芬威 3 号 800-1000 倍液和富利硼 30 -50 克 / 亩喷雾。另外在栽培过程中注意多种肥料配合施用,不要造成硼和钙的缺乏。此外注意水分供应,低温时要进行适当的保温